積極推進登記注冊便利化規范化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市場一體化建設
市場主體登記管理等的商事制度是政府管理經濟社會的一項基礎性制度,事關市場主體發展、保障交易安全、維護市場秩序。在市場監管總局的大力推動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市場主體登記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是我國制定出臺的首部統一規范各類市場主體登記管理的行政法規。其涉及面廣、影響力大,與我國1億多戶市場主體息息相關。
一、《條例》的出臺標志著我國登記注冊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完善市場監管體制;在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微觀政策要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要提振市場主體信心”“營造各類所有制企業競相發展的良好環境”。李克強總理強調,“要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把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為制度規范,尤其要完善市場主體登記管理這一基礎性制度”。這些為我們貫徹落實好《條例》,不斷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堅定了信心,提供了遵循。
《條例》針對登記注冊的程序和標準不統一、辦照容易辦證難、注銷流程繁瑣等企業和群眾辦事創業的難點堵點,規定了市場主體的登記類別和登記原則、登記和備案事項、登記程序以及監督管理具體要求,明確了登記機關履行職責相關要求、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和處罰措施,為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和促進公平競爭提供法治保障。
我省將把貫徹落實好《條例》,作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具體行動,作為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穩定市場預期和信心、促進創業創新的重要舉措,作為持續鞏固和拓展我省商事制度改革成果、推動改革持續走在全國前列的關鍵一招。
二、《條例》是對近年來市場主體登記制度改革成果的固化,響應了市場主體的共性需求,為進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實驗區,也是商事制度改革的策源地和先行地。2012年,廣東以敢為人先的勇氣和魄力,在全國率先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從注冊資本實繳改認繳、“先證后照”改“先照后證”,以及允許“一址多照”“一照多址”等切入,拉開了全國商事制度改革的序幕。近年來,我們堅持對標最好最優,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協同,通過厘清“證”“照”功能關系,推動市場準入、準營與退出全鏈條便利化,推動市場準入制度發生根本性變革。企業開辦從14個環節壓縮為1個,開辦時間從35天壓縮到1天,不斷釋放改革紅利。我省市場主體總量從商事制度改革前的500萬戶,迅猛增長到目前的1530多萬戶,承載了7000多萬人就業的基本盤;企業活躍度超過74%;每千人擁有企業54戶,達到中等發達經濟體最高水平。
一是借鑒國際先進規則,實現企業開辦“一表填報、一天辦結”。全面深化開辦企業改革,精簡材料、減少環節,積極推行智能審批標準化,創新企業開辦智能導辦服務,依托“一網通辦”實現企業開辦一天辦結,企業辦事體驗和獲得感顯著提升。2021年全省日均新登記企業3502戶。二是大力精簡審批事項,率先實現“證照分離”改革事項和地域全覆蓋。破解準入不準營難題,對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實施分類改革,擴大實行告知承諾制范圍,成為全國首個實現地域全覆蓋的省份。啟動“一照通行”改革,通過部門聯動、業務協同、數據共享、公開透明,提高審批效能和可預期性。三是創新市場退出制度,打通企業退出堵點痛點。在全國率先出臺深化市場主體退出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實行清稅“承諾制”,在深圳率先創設依職權注銷、歇業登記等制度,探索企業強制注銷等退出方式。四是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大力實施信用監管和智慧監管。積極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建立企業信用風險分類指標體系,實施失信主體信用約束制度。
廣東市場主體數、企業數、外商投資企業數連續多年穩居全國第一位,特別是廣東的企業占到全省市場主體的44.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市場主體結構不斷優化,質量穩步提升。
三、統籌兼顧“穩”和“進”,全力抓好《條例》貫徹落實
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新征程的重要一年。站在新的起點,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認真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全面貫徹實施《條例》,持續深化市場主體登記制度改革,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發展活力,更大力度支持市場主體發展,不斷提高企業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一)在“穩”的方面,認真貫徹實施《條例》,穩定市場主體發展預期,增強企業獲得感。
一是加強登記注冊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全面系統學習《條例》以及相關配套文件,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市場主體登記新規定、新要求,提高依法履職和服務水平。健全覆蓋線上線下的登記注冊服務標準體系,提供全省統一的業務規范、數據標準和平臺服務接口服務,加快完成企業名稱自主申報、經營范圍登記規范化、企業簡易注銷登記、歇業備案等信息化改造和業務規范工作。
二是持續優化企業開辦“一網通辦”服務。持續優化“一網通辦”平臺功能,完善智能審批標準,建立規范高效、安全可信的智能審批模式,拓展電子營業執照和電子簽名的應用場景。全省企業開辦網辦率達80%以上,全年新登記市場主體數量超200萬戶。
三是統籌推進“證照分離”與“一照通行”改革。攻堅準營領域改革,推進照后減證和簡化審批。加快建立以告知承諾為主的管理模式。以“一照通行”改革為重點,通過業務協同、數據共享、材料簡并、服務規范等,切實優化審批服務。
四是推進市場主體退出改革。落實歇業備案制度,優化完善企業除名、強制注銷制度等改革試點措施,服務市場要素高效重組。清理長期停業、未經營企業,堅決出清低效、無效市場主體。
(二)在“進”的方面,推進粵港澳準入規則對接,加快建立高度便利的市場準入制度。
一是搶抓“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機遇,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市場準入規則銜接。加快推進橫琴和前海“兩個合作區”改革創新,實施放寬市場準入特別措施,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試點市場準入承諾即入制。推進粵港澳登記注冊一體化,支持有條件地市推廣港澳簡化版公證文書,拓展“銀政通”服務功能。
二是全力支持廣州、深圳開展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工作,加快健全廣東更加開放透明、規范高效的市場主體準入和退出機制。支持廣州、深圳高質量完成營商環境創新試點“規定動作”,選準做好“自選動作”,在拓展“一網通辦”業務范圍、住所標準化登記、簡化港澳投資者商事登記等方面大膽創新。及時總結、復制推廣試點地區行之有效的制度性成果,以點帶面推動全省營商環境優化。
三是加強研究大灣區市場主體發展狀況和規律,便利港澳臺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在灣區更好合理流動。依托“雙區”建設和“兩個合作區”開發開放,以對接港澳為牽引,深化粵港澳三地企業登記信息共享,優化完善市場主體畫像,著力加強對大灣區各類市場主體綜合狀況的分析,不斷加深對市場主體發展規律的認識。深化數據分析應用,聯合相關部門和智庫,建立部門間數據共享比對機制,積極開展市場主體活躍度分析,深度分析市場主體發展的狀況,當好參謀助手。
廣東省市場監管局副局長張文獻
市場主體登記管理等的商事制度是政府管理經濟社會的一項基礎性制度,事關市場主體發展、保障交易安全、維護市場秩序。在市場監管總局的大力推動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市場主體登記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是我國制定出臺的首部統一規范各類市場主體登記管理的行政法規。其涉及面廣、影響力大,與我國1億多戶市場主體息息相關。
一、《條例》的出臺標志著我國登記注冊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完善市場監管體制;在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微觀政策要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要提振市場主體信心”“營造各類所有制企業競相發展的良好環境”。李克強總理強調,“要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把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為制度規范,尤其要完善市場主體登記管理這一基礎性制度”。這些為我們貫徹落實好《條例》,不斷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堅定了信心,提供了遵循。
《條例》針對登記注冊的程序和標準不統一、辦照容易辦證難、注銷流程繁瑣等企業和群眾辦事創業的難點堵點,規定了市場主體的登記類別和登記原則、登記和備案事項、登記程序以及監督管理具體要求,明確了登記機關履行職責相關要求、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和處罰措施,為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和促進公平競爭提供法治保障。
我省將把貫徹落實好《條例》,作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具體行動,作為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穩定市場預期和信心、促進創業創新的重要舉措,作為持續鞏固和拓展我省商事制度改革成果、推動改革持續走在全國前列的關鍵一招。
二、《條例》是對近年來市場主體登記制度改革成果的固化,響應了市場主體的共性需求,為進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實驗區,也是商事制度改革的策源地和先行地。2012年,廣東以敢為人先的勇氣和魄力,在全國率先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從注冊資本實繳改認繳、“先證后照”改“先照后證”,以及允許“一址多照”“一照多址”等切入,拉開了全國商事制度改革的序幕。近年來,我們堅持對標最好最優,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協同,通過厘清“證”“照”功能關系,推動市場準入、準營與退出全鏈條便利化,推動市場準入制度發生根本性變革。企業開辦從14個環節壓縮為1個,開辦時間從35天壓縮到1天,不斷釋放改革紅利。我省市場主體總量從商事制度改革前的500萬戶,迅猛增長到目前的1530多萬戶,承載了7000多萬人就業的基本盤;企業活躍度超過74%;每千人擁有企業54戶,達到中等發達經濟體最高水平。
一是借鑒國際先進規則,實現企業開辦“一表填報、一天辦結”。全面深化開辦企業改革,精簡材料、減少環節,積極推行智能審批標準化,創新企業開辦智能導辦服務,依托“一網通辦”實現企業開辦一天辦結,企業辦事體驗和獲得感顯著提升。2021年全省日均新登記企業3502戶。二是大力精簡審批事項,率先實現“證照分離”改革事項和地域全覆蓋。破解準入不準營難題,對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實施分類改革,擴大實行告知承諾制范圍,成為全國首個實現地域全覆蓋的省份。啟動“一照通行”改革,通過部門聯動、業務協同、數據共享、公開透明,提高審批效能和可預期性。三是創新市場退出制度,打通企業退出堵點痛點。在全國率先出臺深化市場主體退出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實行清稅“承諾制”,在深圳率先創設依職權注銷、歇業登記等制度,探索企業強制注銷等退出方式。四是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大力實施信用監管和智慧監管。積極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建立企業信用風險分類指標體系,實施失信主體信用約束制度。
廣東市場主體數、企業數、外商投資企業數連續多年穩居全國第一位,特別是廣東的企業占到全省市場主體的44.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市場主體結構不斷優化,質量穩步提升。
三、統籌兼顧“穩”和“進”,全力抓好《條例》貫徹落實
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新征程的重要一年。站在新的起點,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認真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全面貫徹實施《條例》,持續深化市場主體登記制度改革,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發展活力,更大力度支持市場主體發展,不斷提高企業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一)在“穩”的方面,認真貫徹實施《條例》,穩定市場主體發展預期,增強企業獲得感。
一是加強登記注冊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全面系統學習《條例》以及相關配套文件,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市場主體登記新規定、新要求,提高依法履職和服務水平。健全覆蓋線上線下的登記注冊服務標準體系,提供全省統一的業務規范、數據標準和平臺服務接口服務,加快完成企業名稱自主申報、經營范圍登記規范化、企業簡易注銷登記、歇業備案等信息化改造和業務規范工作。
二是持續優化企業開辦“一網通辦”服務。持續優化“一網通辦”平臺功能,完善智能審批標準,建立規范高效、安全可信的智能審批模式,拓展電子營業執照和電子簽名的應用場景。全省企業開辦網辦率達80%以上,全年新登記市場主體數量超200萬戶。
三是統籌推進“證照分離”與“一照通行”改革。攻堅準營領域改革,推進照后減證和簡化審批。加快建立以告知承諾為主的管理模式。以“一照通行”改革為重點,通過業務協同、數據共享、材料簡并、服務規范等,切實優化審批服務。
四是推進市場主體退出改革。落實歇業備案制度,優化完善企業除名、強制注銷制度等改革試點措施,服務市場要素高效重組。清理長期停業、未經營企業,堅決出清低效、無效市場主體。
(二)在“進”的方面,推進粵港澳準入規則對接,加快建立高度便利的市場準入制度。
一是搶抓“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機遇,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市場準入規則銜接。加快推進橫琴和前海“兩個合作區”改革創新,實施放寬市場準入特別措施,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試點市場準入承諾即入制。推進粵港澳登記注冊一體化,支持有條件地市推廣港澳簡化版公證文書,拓展“銀政通”服務功能。
二是全力支持廣州、深圳開展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工作,加快健全廣東更加開放透明、規范高效的市場主體準入和退出機制。支持廣州、深圳高質量完成營商環境創新試點“規定動作”,選準做好“自選動作”,在拓展“一網通辦”業務范圍、住所標準化登記、簡化港澳投資者商事登記等方面大膽創新。及時總結、復制推廣試點地區行之有效的制度性成果,以點帶面推動全省營商環境優化。
三是加強研究大灣區市場主體發展狀況和規律,便利港澳臺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在灣區更好合理流動。依托“雙區”建設和“兩個合作區”開發開放,以對接港澳為牽引,深化粵港澳三地企業登記信息共享,優化完善市場主體畫像,著力加強對大灣區各類市場主體綜合狀況的分析,不斷加深對市場主體發展規律的認識。深化數據分析應用,聯合相關部門和智庫,建立部門間數據共享比對機制,積極開展市場主體活躍度分析,深度分析市場主體發展的狀況,當好參謀助手。
廣東省市場監管局副局長張文獻
- 國常會:發揮專項債四兩撥千斤作用(2022-04-01)
- 2.19萬億專項債穩增長,9月底前發完(2022-04-01)
- 解讀《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擘畫全民健身新藍圖 助力健康中…(2022-04-01)
- 讓全民健身成為社會新風尚——國新辦發布會聚焦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2022-03-31)
- 四問新污染物治理 生態環境部權威解讀(2022-03-31)